搜尋
菜單
市政署:內港北雨水泵站功能明顯
2021-06-02 22:58:16

        【本報消息】星期二凌晨的持續暴雨除了令本澳氣象局發出今年首個黑色暴雨警告,傾盆的大雨亦導致多個地區水浸;市政署初步分析認為持續特大暴雨是引致低窪地區水浸的主因,並列出數據指試運中的內港北雨水泵站對區內起到明顯的排澇的功能。根據氣象局的天氣預報,星期五本澳天氣會再度轉為不穩定,有雷雨及雨勢頗大,呼籲居民留意天氣變化。

星期二的連場大暴雨令本澳錄得超過400毫米雨量,打破69年來最高紀錄後,周三天氣雖然仍然有雨,但雨勢明顯減少,且以多雲的陰天為主,周四天氣多雲,部份時間有陽光,一兩陣驟雨,吹三至四級南至西南風,氣溫介乎26°C至32°C,預測最高紫外線指數約為10,級別屬於甚高。

        不過天氣在星期五將會再度轉差,氣象局周三下午發出特別信息,預料一道低壓槽將於星期五影響華南沿岸,屆時本澳天氣將再度轉為不穩定,有雷雨及稍後雨勢頗大,呼籲居民留意天氣變化。根據當局的七日天氣預報,星期六的天氣仍然會多雲,有幾陣驟雨,初時有幾陣雷暴,星期日會多見一點陽光,但仍然會有一兩驟雨;至下周初會再度出現雷雨天氣,居民出外最好帶備雨傘。

另外,熱帶氣旋「彩雲」周二晚已登陸菲律賓東薩馬省,氣象局預料「彩雲」未來數日將向西北移動橫過菲律賓,隨後轉偏北方向移動。而鄰埠香港天文台則預料,「彩雲」會在未來一兩日橫過菲律賓及呂宋海峽,並逐漸減弱。

市署:防洪需各部門多管齊下

        耗資1.1億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日前開始試運,市政署官員曾指待一場大雨考驗「見真章」,惟周二打破近69年記錄的大雨,下環、司打口、內港及新橋區一帶均出現水浸,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成效再次成為水浸的眾矢之的。

市政署周三亦與市政諮詢委員會舉行會議介紹應對水浸工作的檢討,及後署方發出新聞稿,指市政署緊急應變小組在當日凌晨近三時黃色暴雨警告下已戒備及駐守部分泵站;大暴雨持續至凌晨五時,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多個低窪地區均出現水浸情況,小組人員持續在全澳各區開展巡查和疏通渠道工作,重點關注水浸地區的排水情況,清理路邊雨水井及打開渠蓋,保持排水暢通;並持續監察多個雨水泵房,確保各泵房運作正常。待雨勢稍減,水浸亦於短時間內退卻。

署方指出,內港北較內港南地勢更低,但比對內港南與內港北之水浸情況,當中凌晨六時內港南水位監測站一帶錄得430毫米,但同時段內港監測站水位只為250毫米,至七時內港南錄得360毫米,內港只為50毫米,市政署認為雖然新建的內港北箱涵渠及泵站仍在試運中,但內港北水浸得到了明顯紓緩,認為新泵站起到緩解該區水浸的作用。

市政署強調,由於媽閣至沙梨頭一帶為內港沿岸低窪區域,渠網具有互通性,要提升整個區域的排洪能力、改善水浸,不能單靠其中一個節點雨水泵房和箱涵渠系統,須要各部門多管齊下,構建完整的防洪體系,泵房的運作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本澳整體防澇基建有需要改善

會上,市政署亦初步分析了新橋、台山區等水浸情況,主要由於地處低窪、雨量強度特大、持續時間長,令暴雨期間積水較難退,當雨勢稍弱,雨水亦可於短時間內排走,反映渠道暢通。但渠網老化及強降雨下渠網超負荷、重力流排水受阻等,亦是引致是水浸的其中原因。因應各區出現的水浸,市政署會繼續查找原因,並進行各項的優化改造工程,完善管護下水道設施,改善水浸的情況。

署方指會上有市諮會委員表示,本澳遇到近70年最高雨量的暴雨,出現水浸較難避免,亦了解新泵房在今次特大暴雨下起到作用,但要加快調試,優化運作效能。亦有委員認為本澳整體防澇基建有需要改善,並要對渠網整體負荷能力作評估及優化,開展更換及擴容工程,分析不同地區水浸的原因;利用科技手段排查,更清晰了解下水道狀況,提升渠務工作成效。

        在中區社諮會平常會議上,多名委員在議程前發言中亦關注各區渠網排水能力。委員何永康指出,本澳日前持續暴雨,低窪地區及地下行車隧道出現不同程度水浸,需要封閉,反映部分地區渠網排水能力似乎未能承受暴雨帶來的降雨量,他建議有關部門儘快作全面規劃,加大渠網排水力並配合泵房解決水浸問題,以及加強對非法排污的巡查和執法。

委員朱愛莉批評氣象局事前沒完全沒有水浸預警,令市民未能提前準備,不少商戶被浸,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未能在暴雨中發揮作用,希望政府適時檢討及調整,以免再次發生同樣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