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菜單
青年藝術家推廣計劃辦張可作品展
2022-05-12 21:58:10

 

 

        【本報消息】澳門基金會主辦之澳門青年藝術家推廣計劃「非虛構:女神、鄉愁與住冬地—張可作品展」,將於周五黃昏在澳門教科文中心展覽廳揭幕,展出張可圍繞「女神」、「鄉愁」與「住冬地」三個主題而創作的綜合材料作品逾百件,並出版同名畫冊。張可是澳門青年藝術家推廣計劃第八位藝術家。

        1991年出生的張可,是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學博士(實驗藝術)、廣州美術學院教師。曾於澳門舉辦個展「純真百科」(全藝社,2016)、「與父書」(全藝社,2019)、「愛情與其他魔鬼」(創意空間,2020),曾兩度獲得知名當代藝術獎項—傑出亞洲藝術獎Top 30(Sovereign Asian Art Prize),作品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澳門藝術博物館收藏。

        張可祖籍潮汕,長於廣東,求學於京渝,工作、生活於大灣區之間。在生活中,因教育經歷、文化和鄉土背景,她數次成為「移民」,因而提出這樣的問題—怎樣定義「移民」? 是出生地、語言、飲食、文化背景、護照亦或是宗教、信仰?在今次展覽中,張可將老物件、方言和詩歌從堆砌的過去和日常中重新挖掘,通過挪用、重組和嫁接的方式移植到展覽空間—作者以個人的、微小的、離散的記憶講述了她的家族故事,是紅色記憶、潮人流徙和殖民歷史的混雜體—但個人的歷史,並不是單一的事情,而是交織著地理、政治、歷史和他人的故事。

        《女神》展現了新中國的一種新女性形象:社會的建設者—現實和理想中的「花木蘭」;《鄉愁》將潮人「過番」的歷史、親人的命運與記憶串聯起來;《住冬地》則講述的是澳門之於張可的意義—因而,她將此展覽命名為「非虛構」。展覽中的作品並未回答最初的疑問—「如何定義移民?」反而進一步提出新的問題:「今天,在這個城市中,什麼是『本土』?它是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外衣?」抵達、告別、離鄉、懷舊、思鄉、歸屬—任何一個中國人的家族流徙都是一篇史詩,而由此建構的身分和歸屬更是複雜多層的,關於「本土」與「移民」的論述已經涉及到今天澳門這個全球化的中國城市中的每一個人。

        為配合是次展覽舉行,澳門基金會將於5月14日下午二時半在澳門教科文中心舉行「藝術交流工作坊」,由策展人高遠帶來的專題講座《疊層時空—藝術展覽中的跨時空體驗》及展覽作者張可帶來的木板烙畫工作坊。展覽日期至5月24日,每日上午10時至下午七時,在澳門新口岸宋玉生廣場澳門教科文中心展覽廳及多功能廳展出,免收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