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菜單
陸路交通新十年規劃倡建大型跨海纜車
2022-05-24 22:59:18

        【本報消息】《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正式公開諮詢,至7月22日止。規劃倡議本澳未來十年繼續貫徹「公交優先」和「控車輛」政策;惟方案提出建設科學館至新城A區跨海纜車引起坊間不少議論,交通局局長林衍新解釋方案建議的是大型纜車,每次可運載約50人,每小時運載6,000人次,但他重申方案目前仍處非常初步概念階段,當中涉及選址的風速、日後營運和維修等問題,會待將來有機會規劃時才詳細考慮,現階段沒有任何補充。

        政府繼周一到立法會向議員介紹規劃諮詢文本後,周二再向交諮會委員介紹文本內容,同時正式展開為期60日的公開諮詢。

        當局周一向立法會提及興建科學館至新城A區建跨海纜車構思後,隨即有議員質疑其可行性,建議同時也在坊間引起不少質疑聲音,不過有來自旅遊界代表的交諮會委員就表態支持,並稱期望纜車落實興建,認為可成為本澳另一個新的網紅點,有利接載旅行團,亦能有效分流大三巴和金光大道一帶的旅客人流。

        林衍新在會後記者會上補充指出,方案建議的纜車與松山纜車不同,屬於大型纜車,他向傳媒展示了重慶長江索道的圖片,指預計每次可運載約50人,每小時運載量預計有6,000人次,本澳不少巴士路線的運載量亦未必達到6,000人次。

纜車連接科學館與新城A區

        他並指出,新城A區規劃居住人口達10萬人,現時往返南北方向規劃了輕軌東線疏導,東西走向亦需要有措施配合居民出行,並舉例指若新城A區居民透過纜車接駁至皇朝區,再步行至媽閣亦會相當舒適。

        至於當中涉及選址地點的風速、日後營運和維修等具體問題,林衍新指會待將來有機會規劃時才詳細考慮,現階段沒有任何補充;又指文本提出興建纜車的思路屬非常初步概念階段,「真喺一張白紙」,希望提出諮詢社會各界。

        對於新規劃建議未來十年繼續推動公交優先,但又表明巴士發展已遇到瓶頸,林衍新解釋指當局現階段雖對公交沒有限制措施,但認為巴士數量在約1,000輛已達極限,現時巴士由小巴轉中巴、中巴轉大巴,當局推算即使回復到2019年出行高峰,預料亦可做得比當年好,目前未有需要增加巴士數量,因增加巴士也要一併處理泊車問題。的士方面現時全澳約1,700輛的士,在目前業界營運較困難的狀況下,暫未見有需要增加;至於發財巴數量也較疫前有所減少。

        另外,文本也提議大力發展軌道交通,並完善與軌道交通的銜接,包括配合氹仔線延伸至媽閣站、石排灣線和橫琴線等線路建成通車,動態調整巴士線路走向及班次,促進巴士與輕軌協調發展,同時有效縮短巴士站與輕軌站之間的距離,林衍新指研究機構建議在50米範圍內。至於文本提到興建媽閣至關閘的西線,他重申屬非常初步概念,若走地面要聽取市民對景觀影響意見,若走地底國家亦有很多成熟經驗。並指有交諮委認為西線應盡快上馬,但當局不會急,會先收集社會意見。

五停車場本年內將開標管理

        新規劃同時建議在現有的「控車輛」政策基礎上,適時評估政策效果並研究調整,使機動車年增長率不超過3%,至於當局構思中的控車措施,林衍新指各地對控車上有不同做法,近年本澳年增長率約1%,個別年度甚至出現負增長,料未來幾年車輛增長仍然會在低位徘徊;目前市場較淡靜,若經濟恢復帶來車輛增長加速,當局不排除會按實際情況推出相關措施。

        林衍新亦提到今年會在55個公共停車場的基礎上,再接收五個停車場由局方開標管理,屆時可提供約2,000個私家車泊車位供公眾使用;至於當局會否減少路邊泊車位以優化行人步行環境,他認為倘若100米範圍內有公共停車場,駕駛者應考慮將車輛泊入停車場,因兩者收費相同;若附近有公共停車場的街道步行環境較惡劣,當局不排除會採取措施騰出空間擴寬行人道及植樹,以優化步行環境。

        對於目前部份停車場使用率低問題,林衍新坦言過去十年鼓勵市民使用公共停車場的效果不理想,並指推出過激政策社會一時三刻也未必接受,故當局希望透過潛移默化及做好智慧交通等工作,鼓勵市民利用公共停車場泊車。

規劃文本也建議未來十年規劃及建設約10公里的步行通道及行人天橋,包括建造連接螺絲山公園至黑沙環公園的東北大馬路,開展沙梨頭北街行人天橋及路氹金光大道步行系統的研究。

當局將於6月9日和26日、7月14日舉行三場公眾諮詢會,並會舉行三場專場諮詢會。規劃資料已上載至www.dsat.gov.mo/planning/專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