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菜單
司警:「詐騙搜尋器」平均每周用量逾千七次
2024-04-24 22:25:17

 

            【本報消息】為協助居民提升電信詐騙的識別能力,司警月初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推出「反詐程式」,司警表示,「反詐程式」推出至今已有兩個星期,「詐騙搜尋器」功能平均每星期使用1,700次,比對資料後為「高風險」的超過有180次,「詐騙線索上報」每星期使用約60次,居民主要上報收到的釣魚網站連結和公檢法來電號碼,警方並再次呼籲居民如遇到懷疑來電可使用「反詐程式」搜尋功能,並將懷疑詐騙的資料上報當局。

            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周三探討反電信詐騙,觀眾李先生表示,早前使用過「反詐程式」,認為能夠進一步幫助居民防範詐騙,他建議「詐騙線索上報」增設上傳圖片功能,方便居民在手機截屏後直接上傳,無需再切換手機畫面複製懷疑詐騙電話或網站,並建議設立上報獎勵機制,進一步鼓勵居民上報,並可增設「反詐程式」的手機應用程式版本,相信可照顧不同居民的使用習慣。

            另一位居民羅太反映,現時市面上不少商戶都有會員機制,並會要求居民提供手機號碼、密碼,甚至要求提供身份證等個人資料,希望政府作出規範避免商戶過渡索取市民個人資料,減低個資外洩風險。市民馬生亦關注本澳個人資料洩漏的風險;黃先生則表示當遇到不熟悉或可疑電話時絕不接聽;陳先生就認為在電信詐騙案「上當」的人,多半是無知貪小便宜,或者心虛。

            出席節目的司警反詐騙協調中心負責人張遠鴻表示,近年本澳電信騙案數字上升,去年詐騙案造成損失有3.2億澳門元,當中九成來自電話及投資詐騙,以公檢法為套路的電話詐騙去年立案407宗,按年上升2.6倍,投資詐騙150宗,按年上升超過85%,相關騙案去年造成的損失和對社會的影響都比較嚴重。

今年方面,今年首兩個月電話詐騙及網絡詐騙分別有81宗及126宗,相比去年同期按年上升超過一倍和73%,並維持蔓延的趨勢,涉及網戀詐騙、釣魚網站而衍生的信用咭盜用案、涉及網購演唱會門票詐騙,這類案件數字和損失金額近年都有明顯上升趨勢,凸顯公眾防騙意識仍然薄弱。

張遠鴻:學生墮入騙局者甚眾

張遠鴻又提到,今年接獲的電話詐騙和網絡詐騙案中,受害人為學生的佔比分別有四成半及三成半,按年皆有所上升,司警認為數字反映學生群體仍然比較容易墮入騙案,墮入的主要是公檢法套路,和網購演唱會門票的詐騙案中。近月司警加強了針對學生群體的防詐騙宣傳,並將警車駛入校園加強宣傳效果。

至於公眾對經常收到詐騙電話或短訊感到疑惑,張遠鴻解釋指騙徒多數在境外隨機撥出詐騙電話,相信電訊公司已攔截部份電話,對於在澳門境內發出的情況,警方去年就曾搗破發出詐騙電話的機站。並提到近日有公檢法騙案會誘騙受害人離澳,多數會以到其他國家出庭擔任污點證人或指牽涉案件會被其他人尋仇為由,從而孤立受害人並繼續受騙,甚至製造被綁架假象進一步詐騙受害者家人或朋友,這些個案除令受害人損失金錢外,還會對其心理和精神層面造成嚴重損害,值得全澳關注。他並建議如對聲稱是政府人員的來電存有疑問,可以直接到司警局面對面向警員查證。

            張遠鴻表示,留意到鄰近地區出現由人工智能(AI))深偽技術製作詐騙影片,本澳目前未收到同類型詐騙舉報;司警自去年起在防騙宣傳中加入人工智能騙案資訊,希望防患於未然,並提醒人工智能技術並非天衣無縫,市民如在視像聊天時懷疑被騙,可與對方談及個人話題,例如詢問初戀男朋友或女朋友的名字,父母則提及只有家人之間知道的話題,藉以核實對方身份。

            他續指,警方去年九月與內地公安部門簽署打擊防範電信網路詐騙犯罪合作會談紀要後,截至今年三月初與珠海警方打擊37宗電信詐騙,涉及200萬元人民幣,當中30萬元退回受害人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