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菜單
年度盛會—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后服飾展
2020-12-20 23:04:25


 


【本報消息】年度故宮大展是本澳一度一度的藝文盛事,透過不同的主題展覽向觀眾展示燦爛的中華文化藝術。藝術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合作至今已步入第21年,並再度聯合主辦「一代昭度—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后服飾」,展出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后服飾90件套,在反映清代服飾制度的同時,展示服飾的文化內涵與審美趣味。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之稱,「中華」之名,即來源於禮儀與衣冠。衣食住行是人類物質生活的基礎,衣冠除了蔽體禦寒外,也是一個民族最外在的物質文化表徵。

服飾制度是中國歷代禮儀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服裝的款式、質地、紋樣、色彩等代表著服者的身份和地位,歷朝歷代均制定了詳盡的禮儀制度與冠服制度,以此明辨等級、昭示權力。清朝定鼎中原之後,其帝后冠服經歷了一個發展和完善的過程,直到乾隆時代制訂《皇朝禮器圖式》,基本形成定式,並一直沿用到清末。清朝服飾形制在中國歷代服飾中最為龐雜繁縟,除借鑒吸收了漢族傳統服飾文化中色彩與紋飾等精髓外,同時又融入滿族的騎射文化元素。

「衣被天下」影響力遠達海外

另外,中國也是古老的絲綢大國,生絲和綢緞,早於陶瓷、茶葉之前,已成為中國最大宗的外銷商品,以致中西貿易的通道被稱為「絲綢之路」。明清易代後,清廷不但承襲了明朝官營織造體系,歷朝也均重視勸課農桑,使江南三織造不僅成為御用織繡品生產的重鎮,也引領和帶動起江南絲綢紡織經濟的大發展。「衣被天下」影響力遠達海外,為東洋、西洋諸國貿易商船所向慕。歐洲諸海上貿易強國前後都在中國東南沿海尋求交易駐地,這其中以澳門為最早,海上絲綢之路從此大盛。

本次展覽以服飾功能分為五部分,包括祭祀、朝會等重大典禮時所穿的禮服服飾;吉慶節日、筵宴、以及小型祭祀活動穿著的吉服服飾;主要在祭祀齋戒期、恭上尊諡、恭奉冊寶、喪期內吉慶節日、先皇帝后忌辰等肅穆恭敬場合的穿著,以及經筵大典時穿著的常服服飾;參加軍事活動所穿的戎服服飾及外出巡幸、狩獵時所穿的行服服飾;日常燕居時所穿的便服服飾。

同場還展出相應的配飾和反映宮廷生活面貌的繪畫作品,讓觀眾可在展覽中觀賞到清代端莊華貴禮吉冠服上,統治者將滿族祖先創業的光榮和華夏千年帝統的尊嚴集於一身,即對傳統漢文化服飾的「取文去式」,除感受清宮珍藏的文化魅力外,還能遙想當年帝王的風度、后妃的豐姿。

展品以康雍乾時期文物為主

在清代各等級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至高無上的帝后服飾。清宮服飾種類繁多,制度詳明,按《欽定大清會典》的規定,清代皇帝服飾可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和便服等七類,皇后服飾分為禮服、吉服、常服和便服。此次展出的展品遴選以清代康、雍、乾時期文物為主幹,既再現盛世風采,又盡顯清中晚期后妃美豔服飾所體現的時尚色彩流變。

今次展覽恰像是一架時光機,引領觀眾在歷史長廊中進行更準確的穿越,從展出的清朝宮廷遺存服飾不難看到即使在辛亥革命後,旗人服飾仍舊影響著近代的流行風尚,如旗袍、馬褂等中華民族服飾的經典。同時也讓觀眾從清代宮廷生活、服飾制度之中,感受清代發達的織錦、緙絲、刺繡等中華工藝及織造技術的登峰造極,發現滿漢文化相互影響與交融,中華民族服飾文化高雅超群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