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菜單
一次性不可降解膠刀叉匙明年起禁進口
2022-09-05 22:47:35

 

        【本報消息】繼禁止發泡膠餐具、不可降解塑膠吸管及飲料攪拌棒進口後,政府宣佈明年元旦日起,本澳將擴大禁止進口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刀、叉和匙,以冀有序推行減塑,改善本澳環境質素。經過推行膠袋徵費和管制部份塑膠餐具進口等限塑措施後,塑膠佔本澳城市固體廢物的比例由2018年的22.5%,減至去年的18.9%。

        本澳是次推出禁止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刀、叉、匙進口措施,同樣引用了《對外貿易法》規定,並於周一以行政長官批示方式宣佈由明年一月一日起禁止進口,意味措施並非在明年元旦日起「一刀切」全面禁止使用,而是讓市場逐漸消耗在此期限前進口的可降解一次性塑膠刀、叉、匙庫存。

        環境保護局表示,為保障本澳環境質素,按序推行減塑措施,特區政府繼推出一次性發泡膠餐具、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餐飲吸管及飲料攪拌棒的管制措施後,經綜合分析本澳實際情況及參考其他地區經驗,並與相關商會及業界進行交流和聽取意見後推出。為了讓業界更清晰有關管制範圍及相關具體操作要求,環保局後續將舉行介紹會向業界作進一步講解,以確保有效落實管制措施。

        隨著鄰近地區先後實施膠袋徵費措施,本澳也於2019年11月18日起實施每個塑膠袋收費一元的徵費措施,當局經對比2018年措施實施前以及2020年第四季的垃圾成份後,發現當中塑膠購物袋減少31%,其中當局針對超市、便利店和手信店等較多使用塑膠袋的零售行業詳細調查,顯示這類行業使用塑膠袋幅度減少達66%至83%。

推多項措施塑膠廢物量已略減

        及後政府在2021年和2022年元旦日先後禁止一次性發泡膠餐具、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餐飲吸管及飲料攪拌棒進口,其中當局就曾估算過去每年約有1,600萬支不可降解塑膠餐飲吸管、290萬支不可降解塑膠飲料攪拌棒進口本澳。

翻查過去數年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經過近年推行的多項減塑措施後,塑膠佔城市固體廢物的比例,由2018年即塑膠袋徵費前的22.5%逐步有所變化,其中2019年的比例雖一度升至23.5%,但2020年和2021年佔比分別下降至20.1%和18.9%。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本澳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雖然已由2018年的每人每日2.17公斤,減至2020年和2021年的1.74公斤和1.82公斤,但對比香港的1.44公斤、新加坡的1.37公斤和北京的一公斤,本澳的人均垃圾量與周邊地區城市相比仍然較高。

身兼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婦聯常務理事徐家頴對措施亦表示支持和認同,近年政府先後通過限制提供塑膠袋,禁止進口及轉運發泡膠餐具、膠飲管等,切實執行「源頭減廢」的環保方針,不少居民已普遍養成自備環保袋和減少使用塑膠袋習慣,值得肯定。

但她提到,隨着網上餐飲平台發展,外賣已成為不少居民、上班族的主要飲食模式,每年從中產生的塑膠餐具及包裝,數量非常龐大,這些不可降解的塑料,長遠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污染。

團體冀禁不可降解塑膠餐盒進口

她又表示,了解到有不少餐飲業東主憂慮日後或需以其他成本較高的餐具代替,加重經營困難。但她相信今次推出的塑膠餐具管制措施,能進一步強化居民「減塑」和「減廢」意識,養成自帶餐具的良好習慣,但同時亦應做好與商戶的溝通和講解,減低新措施所帶來的經營影響。

事實上,雖然政府近年已大力推動減塑,但隨著疫情出現,市民減少到食肆堂食,增加購買外賣醫肚後,用來「打包」的一次性塑膠餐盒和餐具,以至包裝的膠袋使用量也較疫前有所上升;有環保團體認同政府逐步管制使用不可降解的塑膠餐具,除了飲管、攪拌棒、刀、叉、匙外,期望當局下一步推進禁止進口不可降解的塑膠餐盒,同時加強推動居民自備餐具,提高居民環保意識。

有食肆負責人就表示,過去兩年接連禁止發泡膠餐具、飲管和攪拌棒進口,作為業界一定會配合,但也明言措施對飲食業界有影響,並會引致成本有所上升,而近年市民的環保意識日漸增強,疫前已有客人自備餐盒到店「打包」,疫下自備餐盒顧客雖然有所減少,但仍發現有不少顧客會聲明「走餐具」。

有小食店就指,現時並非所有售賣外賣餐具的店舖都有售可降解餐具,並指一般普通塑膠匙購入價格是十多元百來個,甚至是200個,據過往詢價所知,可降解匙則需20多元50個,料轉用可降解餐具後將會引致成本會上漲,因此,餐飲業界均希望隨著可降解的餐具使用量日增,相關產品價格能夠有所下調,減輕業界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