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菜單
「東區—2」定位宜居門戶商圈濱海地標
2022-10-09 21:30:15

        【本報消息】特區政府公開諮詢首份按城規法編製的詳細規劃草案,首個被詳細規劃的分區是「東區—2」,規劃範圍包括已完成1.38平方公里填海的新城A區,以及今屆政府提出填平A區與澳門半島之間0.36平方公里的水道,用作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之用,目前已向中央申請填海但仍待批覆;規劃期限由2022至2040年,規劃預計人口9.6萬,發展定位為打造宜居新區、門戶商圈和濱海地標,諮詢期至12月5日止。

        《城市規劃法》早在2014年三月起已經生效,隨著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於今年初正式頒佈生效,全澳劃分為18個規劃分區,而「東區—2」成為了首個進行詳細規劃的分區,規劃草案於日前正式公佈並進行為期60日的公開諮詢,據工務局介紹,完成諮詢後180日內,局方會發佈分析報告,隨後進入聽取城市規劃委員會意見的法定程序,再經行政長官批准及公佈後成為補充性行政法規。

在現時未有各個分區的詳細規劃下,發展土地前需要向當局申請發出規劃條件圖,條件圖草案需逐一交到城規會諮詢委員意見;當局指日後分區詳細規劃出台後,因已列有地段建設條件,故不再需要如現時般發出規劃條件圖,屆時只需向局方申請詳規摘要後便可進行入則手續。而根據城規法,詳規的行政法規頒佈五年後可作檢討,但不代表一定會作更改。

東區—2詳規草案提出以建設公屋為主、完善民生配套、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宜居社區為中長期目標,並將與現有城區功能作互補,透過建設地標性的設施、綠地和公共開放空間,將區內打造成城市濱海新門戶,為澳門居民打造美麗家園。

全區合共劃分76幅建設用地

連同新城A區及擬填平的水道,東區—2的規劃總面積為1.74平方公里,劃分為76幅建設用地,草案以附表方式詳細載明了每幅土地面積、最大許可地積比率、最大許可覆蓋率、樓宇最大許可高度和裙樓最大許可高度。此外,為營造良好的空氣流通效果,塔樓之間的距離應不少於塔樓高度的六分之一,塔樓立面最大連續寬度應不大於70米。

該區有49幅被劃為H2類居住用地,面積約43.4萬平方米,佔區內用地總面積24.8%,可同時用作與居住用途兼容的其他用途,尤其用作零售、餐飲及辦公室用途。東區—2的規劃預計人口為9.6萬,規劃3.2萬個居住單位,其中約2.4萬個為經屋,分佈於北片區、中北片區,以及中南片區;約4,000個為社屋,主要分佈於北片區,其他類型房屋同樣約4,000個,位於中南片區及南片區。

目前,新城A區已有八個公屋項目正在施工,提供超過8,300個公屋單位,公共建設局補充會按計劃每年推出數個公屋項目,估計至2024年合共發展22幅公屋用地,涉及約2.4萬個公屋單位,屆時北半面的地段基本已作開發。

自新經屋法生效後,經屋申請量較以往大減,A區2.8萬個公屋規劃會否因而調整?工務局指東區—2的3.2萬個單位的規劃,是按照總規預計本澳2040年約80萬人口而設計,居住用途土地可代表公屋、私樓或其他類型房屋,具體由房屋政策決定,若要調整房屋類型問題亦不大。

根據草案建議,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用地佔東區—2用地面積的40.7%,即約71.1萬平方米,將由「城市運動公園—中央綠廊—濱海綠廊—綠化廊道—公共通廊—綠地型集中開放空間」形成綠網系統;同時透過打造城市級大型文化設施、商業設施,並提供戶外運動場、遊樂場、單車徑和休憩區等設施,與現有城區作空間功能互補,緩解居民對休閒設施的需求。

填平水道申請中央未批覆

不過,建議中的綠地用地同時包括A區與澳門半島之間尚未填平的水道,工務局表示已向中央申請正待批覆,若不填平水道綠地佔比會減至約25%;今屆政府提出填平A區水道時,曾提及擬向中央申請放棄新城D區(位於氹仔北面介乎舊澳氹大橋與友誼大橋之間)填海用以置換,惟至今仍未知道會是「二選一」或兩者皆會填海。

        文本建議17幅土地為公用設施用地,面積20.4萬平方米,佔比11.9%,以打造宜居新區,提升居民綜合生活素質,完善公共設施;當中文化設施用地兩幅,主要位於南片區,計劃建造博物館及展演廳等城市級文化設施;康體設施用地三幅,主要位於西側一帶,興建田徑場、體育館和游泳池等綜合體育設施,居住用地裙樓亦會設有室內體育館及游泳池等。

        教育設施用地四幅,同樣主要位於西側一帶,與毗鄰康體設施實行土地集約利用、資源共享,打造成「學校村」,約可提供1.3萬非高等教育學額;區內中央位置會有一幅衛生醫療設施用地;兩幅社會設施用地會平均分佈於區內,除興建綜合性的社會服務大樓外,居住用地的裙樓亦會設多種社會服務設施。

        兩幅市政設施用地會平均佈局於交通便利的北部及南部,設獨立佔地的街市綜合大樓;政府機關設施用地則有一幅,同時有兩幅土地會優先作政府機關設施及社會設施用地。

        文本建議以獨立用地、住宅裙樓和地下空間作為主要開發模式,三幅C1類商業用地主要集中在南片區,面積約1.5萬平方米,佔區內0.9%面積,將結合濱海綠廊以及文化設施用地,打造綜合多元發展的街區。

        同時,住宅裙樓亦會配套商業空間,以服務居住社區的配套式商業設施為主。為貫徹公共交通導向發展(TOD)開發理念,將加強輕軌站點周邊地下人行道通佈局,為區內打造全天候、廣連接的地下慢行系統,善用地下空間發展商業,形成地下商業街,並透過地上及地下連結,提供有系統且多元複合的商業服務系統。

        文本提出區內出行由輕軌、公共交通及慢行系統構成,共設有四個輕軌站點,屬輕軌東線一部份,連接澳門半島及氹仔,站點及走線以地下形式佈局,區內同時會設公共交通換乘中心,將巴士和輕軌作無縫銜接。並將透過三條連接橋、A-B區通道、第四通道和人工島連接橋等,連接澳門半島、氹仔及珠海口岸人工島,構建跨區跨界交通。

此外,該區將建設總長約6.6公里的共同管道,集供水、中水、電力及電信這四類管道。規劃並建議堤岸高程為海拔5.4米至6.9米,防洪設計標準為200年一遇,以應對颱風及風暴潮,雨水管渠重現期採用20年一遇設計標準。

        在滿足澳門機場航空役權條件前提下,區內建築高度呈北高南低的斜向扇面分佈,建築群在中央綠廊及TOD節點周邊高度較高,沿城市公園及海岸線建築群則高度較低;並要以東望洋燈塔為主要眺望點,保育山海重要城市視域,塑造外港和人工島口岸之間的門戶和視廊關係,同時通過內部道路和城區綠廊設計,形成馬交石炮台、東望洋山、外港碼頭和科學館的四條主要東西向視廊。

        政府已開通專題網頁(www.dsscu.gov.mo/zh_HANT/sites/uopge2),諮詢期間將舉辦三場公眾諮詢會及一場社團專場,需預先登記報名參加及登記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