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菜單
室外地方周一起不需戴口罩 乘搭公交仍需戴
2023-02-26 22:19:20

 

        【本報消息】政府宣佈周一起調整多項佩戴口罩的要求,其中,所有室外地方不再要求佩戴口罩,全澳中小幼學校師生上課或進行活動時也不需佩戴口罩;不過,乘搭巴士和輕軌等交通工具、訪客進入醫療機構、長者和康復院舍等仍需佩戴口罩。當局並建議市民日常外出時應備有口罩以便有需要時佩戴,家中亦須備有至少兩周使用的口罩。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周日早上公佈,指本澳近兩個月來疫情持續平穩,參考世界各地防控經驗,決定由本月27日起調整要求佩戴口罩的措施。

抗疫專頁也已上傳新增的「預防新冠病毒感染—有關佩戴口罩的要求」,該指引要求在一般情況下,所有在室外地方逗留的人士不要求佩戴口罩,若進入醫療機構、長者和康復院舍的人士(住院病人或居住院舍的服務使用者除外)、公共交通工具(的士除外)的司機和乘客,仍須繼續佩戴口罩。

室內場所戴罩與否由場所決定

至於其他室內場所和交通工具,就由主管實體根據當時的疫情、場所或交通工具內的空氣流通情況、人員數量和密度、活動性質和持續時間等因素,自行評估及決定是否要求進入場所或乘搭該交通工具的人士佩戴口罩;若要求佩戴口罩,應以適當方式公佈或通知。

指引同時列出在一些特定情況下仍然要求佩戴口罩,例如舉辦大型聚集活動、托兒所和非高等教育機構出現群集感染,或本澳出現流行高峰期時,主辦單位或主管實體應要求進入有關場所的人員佩戴口罩;當個人出現發熱、肌痛、咽痛、咳嗽或流涕等流感樣症狀時亦應佩戴口罩。

中小幼師生上課不需戴罩

至於三歲或以下嬰幼兒進入任何場所可不必佩戴口罩,而飲食、接受醫療程序或面部護理時,以及工作人員在非服務使用者使用的區域逗留或休息時也無需佩戴口罩。

指引建議未接種疫苗、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病人士在人多擠迫的地方佩戴口罩,尤其是新冠病毒傳播水平較高時;市民日常外出時應備有口罩,以便有需要時佩戴,並在家中儲備至少可供兩周使用的口罩,以備緊急之用。

應變協調中心強調,若新冠疫情出現變化,會按實際情況再度調整室內場所佩戴口罩的要求;此外,若出現疑似新冠症狀應自行進行快速抗原檢測或到醫療機構接受核酸檢測,並建議進行抗原檢測後在抗原檢測申報平台申報結果,一方面能記錄自身感染狀況,亦協助當局精確地監測本澳疫情。

教青局籲師生日常應備有口罩

        因應佩戴口罩措施的調整,教青局表示,考慮到放寬口罩措施有利學生成長和身心發展,尤其對幼兒及語言方面教與學有更好的效果,經與衛生部門會商及聽取教育界的意見,宣佈同樣由27日起,在一般情況下非高等教育學校師生在上課或進行活動時(包括參與學界比賽及營會活動)不需佩戴口罩,高等院校參照有關規定執行。

下個學年的幼兒首次入學面談下月起陸續開始,家長及幼兒進入學校及面談期間不需要佩戴口罩;教青局提醒家長須留意學校通知的面談日期及時間,提早出門,倘幼兒身體不適或遇特殊情況應儘早與學校溝通。

教青局提醒師生日常應備有口罩,若學校出現群集感染時,將按實際情況動態調整佩戴口罩的要求;此外,若個別師生出現不適或疑似症狀應自行完成快速抗原檢測,並建議在抗原檢測申報平台上申報結果,佩戴口罩,及時就醫和留在家中休息;跨境師生亦應留意及配合所在地區的相關措施。

        社工局同日亦向其監管的社會設施及服務計劃發出補充指引,包括訪客在進入長者及康復院舍時必須佩戴口罩;托兒所、長者日間護理、家居照護、殘疾人士展能及職業康復等涉及個人照護、醫療護理及康復治療等服務項目的社會設施或服務計劃,工作人員在為服務使用者提供例如輔助餵食、更換尿片、協助沐浴、照料傷口、抽取痰液和手法治療等直接服務時,須佩戴口罩。若社會設施出現群集感染,須按實際情況動態調整工作人員、訪客及服務使用者在進入設施時佩戴口罩的要求。

市民稱外來遊客多暫仍會戴罩

        終審法院院長辦公室宣佈,同一起所有到法院各辦事處遞交文書、進入及在各級法院內參與訴訟活動或旁聽審判的人士均應佩戴口罩。

        對於政府進一步放寬佩戴口罩的要求,多位市民表示認同;有市民則指疫情以來已習慣佩戴口罩,雖然室外地方不再要求佩戴口罩,但乘坐巴士等仍需佩戴,因此從家裡外出時會佩戴口罩,避免上巴士的時候一時忘記。

也有居民指出,隨著本澳疫措放寬會有越來越多來自各地的旅客到來,認為有一定風險,而現時天氣並未十分炎熱,加上空氣質素有時候達到不良,容易刺激呼吸道出現不適,因此預料初期仍然會佩戴口罩外出,直至家中的口罩減至一定數量或炎熱難耐時再考慮。

        有家長指出,暫時仍然會鼓勵小朋友佩戴口罩,未來將視乎情況再決定是否繼續佩戴。也有中學生家長稱會讓子女自行決定是否佩戴口罩上課。有居民指佩戴口罩感覺十分悶焗,上月開始在室外地方時已多數不戴口罩,認為政府放寬口罩措施是社會逐步復常的另一步。